傾倒於地的黃斑馬蜂及其蜂巢(上)(下)
由巢室可見其卵粒幼蟲及蛹(上)(下)
黃斑馬蜂生性極為溫馴,幾不畏人,不會主動攻擊,可親近觀察(上)(下)
事隔三天,成蜂於蜂巢上或警戒或餵食或振翅煽風,似乎不受蜂巢傾倒於地的影響(上)(下)
第六天,雄子只見蜂巢不見蜂,顯然成蜂棄巢而去,另尋地點構築新巢(下)
時間:08/20-26/2022
地點:屏東七份子
08/20
田裡一叢香蕉樹,十多株擠在一起,高約2公尺,葉緣起皺或枯黃,毫無生氣,不知是罹病或營養不良?看緊鄰旁邊的另一叢香蕉樹,生機盎然,已有多株結果。一樣對待,表現卻南轅北轍。雄子愈看愈礙眼,下定決心,將這叢香蕉樹完全砍除。
取來鋸子,一株株鋸除。香蕉樹假莖鋸斷甚為省力,幾分鐘而已,差不多十去七八。當鋸除一株較粗壯較高的香蕉樹,假莖折斷,轟然倒下之際,竟自葉片中飛出一群蜂類,雄子本能的後退數步,本欲溜之大吉,暫避其鋒。但見群蜂並未趁機攻擊,可能蜂巢隨葉片倒地,事出突然,群蜂驚慌四散,亂成一團。
雄子暫停鋸除剩餘的香蕉樹,等待片刻,慢慢趨近,仔細搜索,終於在一片香蕉葉的葉背發現蜂巢,僅停棲數隻蜂,其餘的或飛離或環繞周邊找尋失落的家。
雄子趨近拍照,這些蜂或停棲或在巢上遊走,並未主動攻擊。由相機螢幕放大的照片看來:其體長約1.5公分,體色紅褐色為主,頭部紅褐色,唇基黃色,觸角膝狀紅褐色,前胸背板與中胸背板間有1條黃色細橫斑及2條黃色斜斑,中胸背板上尚有2條或不甚明顯的黃色短縱斑,後胸背板有黃色橫斑,小楯板中間黑色,兩邊有黃色斑塊,腹柄短,錘腹紅褐色,具4條黃色環紋,錘腹基部有一黑色塊斑,兩側有黃色斑,各腳紅褐色,翅膀褐色透明。
原來是胡蜂科馬蜂屬(Genus Polistes)的黃斑馬蜂[Polistes shirakii Sonan, 1943],又名淡色長腳蜂、素木馬蜂、黃斑長腳蜂、白木黃星長腳蜂等。
田裡曾經有黃腰虎頭蜂、帶鈴腹胡蜂在果樹上築巢,前者已數年之久未見,後者卻除不勝除,總是在疏忽之下誤觸蜂巢遭螫,困擾不已。而黃斑馬蜂在田裡香蕉樹上築巢,可是首見呢。幸好黃斑馬蜂生性溫馴,築巢於香蕉樹葉背,雖然遭不知情的雄子鋸斷,蜂巢墜於地下,亦未對近在咫尺的雄子展開攻擊,如果是前述的帶鈴腹胡蜂,雄子恐怕又要灰頭土臉。至於黃腰虎頭蜂?那情況只會更糟糕嚴重,就不言可喻了。
隨香蕉樹倒地的蜂巢並未脫落,亦未破損,只是側身傾斜,方向改變,蜂巢上方失去遮蔽的葉片。明天或日曬或雨淋,巢室內的幼蟲或蛹可以不受影響嗎?這樣的蜂巢可以持久嗎?
雄子心中頗為矛盾,需不需要救?能不能夠救?各種利弊得失都浮上心頭,幾經思考,生命遇到阻礙,都會有屬於自己的出口,人為干預,也未必是唯一選項。
順其自然,先觀察幾天再說吧。
夜色低垂之際,群蜂約十隻先後回到巢上,畢竟蜂巢是夜晚黃斑馬蜂棲息的家呀!不管家已經移位傾倒。
08/23
下田,第一時間立即到黃斑馬蜂蜂巢處查看,但見香蕉葉已經乾枯變色,蜂巢上先後停棲六、七隻蜂,或警戒、或餵食、或振動翅膀煽風,並未理會雄子的親近,可說「正常表現」的情況,讓雄子鬆了一口氣。看來傾倒的蜂巢無礙,似乎未受影響呢。
08/26
又隔了三天下田,雄子依然第一時間先瞧瞧這個黃斑馬蜂蜂巢有無變化。這次令雄子傻眼,「蜂巢依舊在,群蜂消失快」,蜂巢外觀無恙,開口的巢室內並無幼蟲,僅餘數個封口的巢室,裡面應該有尚待羽化的蛹吧。但是,黃斑馬蜂一隻都不見蹤影。雄子直至天色暗下來,終於不得不承認:黃斑馬蜂已經棄巢而去,尋找其他適宜地點另起爐灶吧?
雄子心情相當複雜,不知當時的決定是好是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