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尾之際,警覺性甚高,一有風吹草動,立刻落荒而逃(上)(下)
可能剛好碰到金黃蜻蜓集體相親大會,才有機會拍到多對交尾的個體(上)(下)
時間:11/18/2019
地點:大社觀音山
對雄子而言,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池塘、溝渠或緩流溪水周邊,金黃蜻蜓相當常見,尤其是雄蟲,相對的雌蟲就比較罕見了。至於交尾的畫面則更為稀少,並非金黃蜻蜓不交尾或不常交尾,而是交尾之際躲到隱密處進行,所以難見也。
今日風和日麗,有點像初夏,上山走到蓮花池,發現池塘周邊金黃蜻蜓甚多,都是雄蟲,牠們不斷的飛行、停棲,互相追逐驅趕,每隻雄蟲好像都相當急躁激動。雄子感覺情況似乎有點不太尋常,駐足旁觀。片刻之後,池邊出現一隻雌蟲,雄蟲爭先恐後,一擁而上,雌蟲也非省油的燈,立刻飛走,但若即若離,只在周邊環繞,有點欲擒故縱或欲拒還迎模樣。可想而知,雄蟲瘋狂追逐,場面既熱鬧又混亂,讓雄子目不暇給。
爭奪終於有了結果,雌蟲與一隻雄蟲腹部連結,完成初步的交尾動作,竟停棲在鋪著帆布的地面上,距離雄子不遠。雄子趕忙拍照,可惜剛拍數張,牠倆瞬間飛離,失去蹤影。
雄子忽有所悟,難道剛好遇上金黃蜻蜓的相親大會?也許稱之搶婚大賽較為適宜,怪不得雄蟲甚多,且表現像過動兒般,無一刻靜止。雄子就待在現場繼續等候,先後在叢葉、枝條、枯竹上拍到數對交尾的個體。交尾的金黃蜻蜓十分敏感,警覺性甚高,一有風吹草動,立刻急促飛逃而去。雄子以為交尾中的昆蟲,包括金黃蜻蜓,交尾當下,自衛能力最差,萬一天敵突襲,恐怕凶多吉少,因此不得不提高警覺。另一個原因就是同類的雄蟲有搶婚現象,交尾進行中,豈能受到其他干擾?既然無法反擊,一走了之,躲到沒有干擾之處「你儂我儂」才是上策罷。
蜻蜓科的金黃蜻蜓[Orthetrum glaucum (Brauer, 1865)],體長近5公分,雄蟲複眼藍綠色,上半部有褐色斑,胸部藍灰色,腹部藍灰近白,腹端末2節藍黑色,翅膀透明,翅痣黃褐色,後翅翅基有黑褐色斑。雌蟲複眼褐色或藍綠色,合胸金黃色,側視具2條黑褐色或褐色粗斜紋,腹部金黃或黃褐色,側邊具褐色斑,端部末2節黑色,翅膀透明,翅痣黃色。金黃蜻蜓係以雌蟲體色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