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翅目成員交尾,幾乎都是這種標準姿勢(上)
可能受到體型結構的影響,譬如上翅太長,超過腹端,交尾不得不採取這種特殊姿勢吧?(上)(下)
時間:11/17/2017
地點:高雄都會公園
蝗科Trilophidia屬成員,台灣物種名錄僅登錄一種,就是疣蝗[Trilophidia japonica Saussure, 1888],係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十分常見的蝗蟲。
疣蝗常群聚於禾本科植物週邊地面活動,靠著良好的保護色及快捷的跳躍能力,遠離天敵的侵襲。
雄子每到都會公園散步,走在陽光普照的石板步道上,腳前總不時蹦出一隻隻疣蝗,或向前或向兩側畫出一道圓弧,飛躍而去,然後或落在雜草中或停棲在石板上。牠似乎不甚畏人,但一旦靠近,牠總是「保持距離,以策安全」的移動位置,畢竟生人這種龐然大物,其居心不易揣測,還是「遠之則吉」也。
約半月之前,雄子拍了指上疣蝗,但其交尾版則並未拍到,總感美中不足。由於疣蝗數量甚多且習慣群聚活動,除了覓食,雌雄趁機交尾亦非難見,只是看得到卻不易拍,當雄子趨近蹲下欲拍照時,牠們雖然交尾,雌雄連體,可彈跳之速度似不受影響,很快就逃之夭夭。
雄子不信邪,經過半月努力,今日終於拍到疣蝗交尾的畫面了。
直翅目成員交尾的姿勢與眾不同,疣蝗亦不例外。雄蟲趴在雌蟲體背上,腹部則側身而下,腹端與雌蟲腹端交接,進行交尾。由於雄蟲體型小於雌蟲,這種傾斜式交尾姿勢有如母親背負懷抱著嬰兒,亦似重機騎士於道路上高速轉彎,十分逗趣。
不過,雄子拍到的部分雌雄交尾畫面卻比較特別,可能交尾已值高潮階段,雖遇生人接近,卻無力飛躍而逃,或想分開各自逃生,卻又心有餘力不足,原本「正常」的交尾姿勢一時大亂,模樣兒十分狼狽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