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色黑色,但觸角柄節腹柄及各腳節則為紅褐或棕褐色,辨識度高(上)(下)
另外,在雌蟲獵捕夜蛾科幼蟲時,常出現在灌叢下的地上或枝葉上,動作匆忙(上),獵物體型碩大,雌蟲搬運回巢頗費周章,是一件相當辛苦的工作呢(下)
時間:08/01-02/2017
地點:大社觀音山
依台灣物種名錄登錄,細腰蜂科成員已知7屬27種,數量並不算太多,雄子野外所見的細腰蜂,沙泥蜂屬(Genus Ammophila)的斑節細腰蜂[Ammophila clavus subsp. clavus (Fabricius, 1775)]可能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了。
斑節細腰蜂分布於低海拔山區,體型纖細,體長約2.2公分上下,頭部黑色寬大,其寬大於胸寬,觸角黑色,柄節棕褐或紅褐色,胸部及錘腹黑色,腹柄細長2節棕褐或紅褐色,第二節端部黑色,翅膀細狹褐色透明,長僅及於腹柄端部,各腳細長,後腳最長,各腳基節、轉節黑色,腿節、脛節及跗節上段棕褐或紅褐色,跗節下段灰褐色。
其辨識度甚高,只要看牠細長的腹柄(其長大於胸部或錘腹之長)及各腳節均為棕褐或紅褐色,幾乎可以認定牠就是斑節細腰蜂。
可能斑節細腰蜂在觀音山上已經有數量穩定的族群,雄子每登觀音山,大多數會與牠邂逅。最常見的當然是在花叢上,蜂類都喜歡訪花,斑節細腰蜂自不例外。由於曾經多次拍過牠,兼以牠生性機靈,親近不易,雄子看到牠,鮮少興起再度拍牠的念頭,因為會想起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的話來。不過幾天來因著海棠颱風帶來豪雨,不得外出,悶在家中,近日覷個雨歇空檔,忙不迭上山去也。大雨影響下,大部分昆蟲匿跡無蹤,雄子竟然在一棵開花的臭娘子上,見到許多蜂類覓食,目標最明顯的就是斑節細腰蜂了。閒著也是閒著,雄子就站在花旁,好整以暇拍照啦。
訪花的斑節細腰蜂,即使天候不佳,依然警覺性十足,停棲花上採蜜,數秒即轉移陣地,見雄子近在咫尺,立刻飛離而去。雄子認定牠因雨影響,可能好幾餐未進食了,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原地等待片刻,牠又突然出現在花朵上。除非吃飽了,或突然下起雨來,短時間內牠恐怕不會離開牠的「食物」吧?
斑節細腰蜂於花叢中常見,另一個常見的地方就是低矮的灌叢了,但見牠在灌叢下遊走尋覓,忽上忽下,時隱時現,動作十分匆忙。其實,那是雌蟲尋找並獵捕夜蛾科的幼蟲,拖回其於沙泥地下的巢穴,做為其幼蟲的食糧。尋找獵物不易,也鮮有機會觀察,雄子在觀音山曾經有幸觀察到斑節細腰蜂拖著已經被麻醉、體型比牠碩大許多的夜蛾科幼蟲回巢,途中歷經許多困難,既費力又費時,顯然尋找、獵捕獵物與拖回獵物回巢,都不是一件輕鬆容易的工作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