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獅在沙質地上挖掘倒錐形沙坑,躲在坑底,等候獵物不小心滑入,獵捕之,吸吮其體液維生(上)
獵物包括各種小型昆蟲,以螞蟻居多,也有少數的蜂蠅飛蝨等(上)(下)
捕捉的獵物以螞蟻居多,對螞蟻而言,牠的體型碩大有如獅子,強而有力的大顎亦如獅爪,蟻獅之名,應源於此吧?(上)(下)
蟻獅其貌不揚,保護色甚佳,雄子故意挖掘讓牠曝光,牠則以極快速度倒退,躲如沙子下隱身不見(下)
時間:04/27/2015
地點:大社觀音山
屬於完全變態的昆蟲裡,幼蟲比成蟲有名的種類似乎不多,蟻獅可能是少數的其中之一吧。
蟻獅係脈翅目蟻蛉科(或稱蛟蛉科)土阱蟻蛉〔Cueta sauteri Esben-Petersen,1913〕的幼蟲,俗稱沙豬。
許多人知道或見過蟻獅,並不一定知道其成蟲土阱蟻蛉,親眼目睹者更是寥寥。
蟻獅之有名,應該與其奇特的獵食行為有關!
蟻獅屬於肉食性幼蟲,其幼蟲階段甚長,約2-3年之久,為了覓食,常在沙質地上挖掘倒錐形沙坑,躲在沙坑底部「守株待兔」。由於體色與沙色相近,又藏於沙土底下,其他昆蟲不易發現。一有小型的昆蟲如螞蟻、蠅蜂等進入沙坑範圍,蟻獅由細沙流動中感受到獵物存在,或直接獵捕或噴沙沖擊之,讓獵物滑入沙坑底部,然後伸出強而有力的大顎攫獲,大顎可分泌毒液麻痺獵物,然後吸食其體液維生。
會製造沙坑陷阱以獵捕小型昆蟲,這招夠與眾不同了吧?
蟻獅沒有肛門,無法排便,習慣倒退行走,躲在沙坑內等待獵物上門,萬一長時間等不到獵物,也不會「遷地為良」,而是堅守崗位到底,因此耐飢能力甚佳。
蟻獅體長約1公分,體色灰褐色,腹部長卵形,腹背各腹節左右具黑褐色斑點,呈2條縱斑排列,大顎鉗狀,強而有力,係捕食獵物的利器。
羽化的成蟲土阱蟻蛉存活期僅3-5天,沒有口器,無法進食,唯一功能就是趕緊找對象交尾以繁衍後代。由於其存活期甚短,怪不得野外相當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