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翅蟲以下翅隱藏於鞘翅之下,不易發現而得名,但也有例外,下翅外露平伸,乍看怪模怪樣,差點認不出就是隱翅蟲(上)(下)
時間:02/13、15/2014
地點:屏東七份子
堆在果樹根部當肥料的豆渣,數天之後發酵,臭不可聞,卻吸引許多「逐臭之夫」的昆蟲前來覓食。顯而易見的是種類不同、數量眾多的蠅類,還有少數腐食性的甲蟲,後者表現較蠅類低調許多,不會光明正大停棲豆渣上覓食,而是躲在底層,藉枯枝落葉掩護,甚至在豆渣內部或地下挖洞,作為其覓食的通路。隱翅蟲科的隱翅蟲就是一個例子。
雄子初次接近豆渣時,停棲豆渣上的蠅類哄然四散飛離,引起雄子注意的是數隻體色黑漆漆的小蟲以不可思議的迅捷速度突然在豆渣上消失無蹤,雄子根本沒看清楚究係何種昆蟲?雄子知道牠們遭受驚嚇躲藏起來,於是蹲在豆渣旁「守株待兔」,不動聲色片刻之後,蠅類紛紛飛回繼續覓食,後來看到體色黑色的昆蟲自豆渣隙縫中爬出覓食,還左顧右盼,警覺性甚高呢。雄子早已相機在手,立刻按下快門,閃光燈一亮讓這隻昆蟲驚覺有人在旁,立刻躲入隙縫,不過來不及了,雄子已經拍下牠的身影。
這一款昆蟲,體長約1公分,體色黑色具光澤,頭部、複眼及胸背黑色,觸角鞭狀黑褐色11節,比較特別的是鞘翅黑色具刻點,甚短,其長不及腹長的1/3,腹背黑色有明顯的藍色光澤,腹端尖狹,有兩根長著細毛的尾絲,各腳腿節黑色,脛節以下黑褐色。
這種鞘翅如此之短的特徵讓雄子想起來了:這不是隱翅蟲科(Family Staphylinidae)的隱翅蟲嗎?
隱翅蟲之名係因其鞘翅甚短,其膜質下翅藏匿於鞘狀上翅之下而不易察覺,故得「隱翅」蟲之名。
隱翅蟲食性多樣,有肉食性以以捕捉飛蝨、葉蟬等小型昆蟲為食者,也有腐食性以腐肉或腐敗的食物如豆渣為食者。生性並不會螫人,但生人若抓牠,其腳部關節會分泌出有毒液體,一旦沾染上,會引起皮膚紅腫或潰爛呢。
這一款隱翅蟲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動作十分敏捷,爬行快速,唯鞘翅太短,似乎不擅飛行,對生人極其敏感,易見難拍,雄子等候多時,才拍到數張照片。
事隔二日,雄子又在田裡邂逅了這一款隱翅蟲,這次牠係停棲在低矮的葉片上,可能正在休息,反應有點遲鈍,不過引人注目的卻是牠的透明的膜質下翅並未藏匿在鞘翅下,而是向後伸出平展。雄子初見,頗感陌生,差點認不出牠就是隱翅蟲呢。
隱翅蟲科已知265屬1045種,可說洋洋大觀,這一款隱翅蟲不詳屬種,暫以科名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