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一見的交尾畫面(上)(下)
獵捕體型細小的蚊蠅,吸食其體液維生(上)(下)
生性孤僻,獨來獨往,每次見到都是形隻影單(上)(下)
雌雄交尾,也很難辨識其外觀體色有何差異?勉強說,雌蟲體型較雄蟲略大一些(上)
複眼甚大,分離,常因光源強弱有別而呈現不同色彩(上)(下)(下下)
時間:06/13-08/09/2013
地點:大社觀音山
體長約1.4公分,體型瘦長,頭部甚寬,其寬大於胸寬,複眼寬大,紫藍色或紫紅色,複眼分離,後方密生白色毛叢,胸背板棕褐色,隆突弧狀,胸部厚實,腹部瘦長黃褐色,腹背末三節黑色,翅膀淡褐色透明,各腳瘦長黃褐色,跗節黑褐色,各腳節具棘刺。
分布於低海拔山區,屬於雙翅目食蟲虻科Clephydroneura屬的成員,該屬台灣物種名錄並未登錄,不詳其種名,暫以食蟲虻稱之。
與其他種類的食蟲虻相較,這一款食蟲虻棕褐色的體色顯得比較鮮豔,尤其是複眼,在強弱不同的光源下呈現不同的色彩,相當的與眾不同。
在觀音山區,這一款食蟲虻十分常見,牠常棲息於樹林下陰暗的灌叢底層,喜歡停棲在低矮的枯枝、莖葉上,可以長時間不動如山,以陰暗的環境掩護,保護色甚佳,雄子除非經過牠停棲旁,驚動了牠飛起,否則,即使近在咫尺,也無從發現牠的存在。
這一款肉食性昆蟲,生性孤僻,獨來獨往,常在在其停棲處自劃「勢力範圍」,如有同類侵入,必起而驅趕之。自劃勢力範圍除了不受同類干擾外,主要目的係排除同類競爭,有利於獵食。這一款食蟲虻獵捕小型的蚊蠅為食,並非將蚊蠅撕裂吞食,而是以其尖銳口器插入蚊蠅體內,吸乾其體液,然後將蚊蠅屍體丟棄。
雄子每次遇見這一款食蟲虻,總是形隻影單,顯得相當孤獨,不禁興起悲天憫人之心,兼以這一款食蟲虻生性不甚畏人,又有領域性,可以輕易親近,因此總會停步蹲下瞧牠幾眼,光線較亮時,也會拍牠幾張。不過雄子所見的這一款食蟲虻,兩複眼分離,從未搞清楚牠是雄蟲或雌蟲,除了體型大小稍有差異外,外觀體色真是難以區分呢。
今日雄子時來運轉,竟然遇見這一款食蟲虻的交尾畫面,哇喔!難得一見呢,立刻趨近拍照。交尾中的這一款食蟲虻較單獨個體更加敏感,才拍數張,牠倆就振翅飛逃而去,雖感美中不足,不過還是很興奮,多年來第一次遇見這一款食蟲虻交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