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這兒明明有一個洞穴,為何挖了這麼深卻找不到?(上)
難道我記錯了?旁邊再找找看(上)
哈!果然是在這兒,老來記憶有點衰退呢?(上)(下)
多次清理積土,將洞口挖大(上)
難得抓到夜蛾科的幼蟲,那是我找了好幾天才找到的,我的幼蟲有食物啦(上)(下)
要將體型碩大的獵物拖入洞中,頗有難度,我得好好想一想(上)(下)
事先準備妥當,以大顎咬住獵物的頭部,以倒退方式拖入洞中,乾淨俐落,不到一秒鐘呢(上)
在洞中產卵之後,立刻出洞,將泥土回填(上)(下)
洞口以泥塊木片堵住,大功告成,一段時間之後,我的下一代將破洞而出(上)(下)
以上之一:
以下之二:
清理同類廢棄不用的洞穴,較之自行挖洞省時省力許多(上)
有了夜蛾科的幼蟲,我可以產卵繁衍後代了(上)(下)
洞穴清理得夠寬敞,多大的獵物也可以輕易拖入洞中(上)(下)
洞中產卵,泥土回填,洞口上以石塊壓住,天敵難以發現(上)(下)
看得出來石塊下原來有個洞穴嗎?(下)
時間:08/02/2013
地點:大社觀音山
上午登觀音山,天色陰沉,上山走到一處涼亭,汗流浹背,氣喘如牛;位於稜線的涼亭,相當開闊,涼風習習,在這燠熱的夏季,實是乘涼好所在。於是雄子坐下來,休息並喝水。
木製的有點傾頹的涼亭,地上是泥地,邊緣坑坑洞洞,雄子常在此休息,不以為異。今日竟然發現二隻斑節細腰蜂在雄子週邊飛行,或停棲或飛走,片刻又出現,徘徊不去。雄子平常所見的斑節細腰蜂習性絕非如此,一見生人,總是遠遠避開,與人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這二隻斑節細腰蜂似乎不畏生人,有點反常。好奇心驅使之下,雄子坐著不動,「冷眼旁觀」這二隻斑節細腰蜂究竟要幹甚麼?
二隻斑節細腰蜂各佔涼亭一隅,於地上開始扒土,時扒土時看著雄子有無異常動作,雄子故意手腳動了一下,兩蜂立刻警覺性的飛離,半晌之後,又飛回繼續工作。「聰明」的雄子看了片刻,恍然大悟:這不是斑節細腰蜂的雌蜂正在「挖洞築巢」嗎?屬於寄生性蜂的斑節細腰蜂,雌蜂會在乾燥的泥地上挖洞築巢,然後獵捕夜蛾科的幼蟲,塞入洞內,產卵其中,俟卵孵化之後,以夜蛾科的幼蟲為食,成長化蛹,再羽化為成蟲之後,始破洞而出,開始過新生活。雌蜂產卵之後,立刻扒土回填,將洞口填滿後離去。
雄子實地觀察,發現斑節細腰蜂相當聰明,工作頗有效率,而且確實,牠才不費力氣自行挖洞,而是利用同類廢棄的洞穴,稍加清理;然後拖著粗長的夜蛾科幼蟲抵達洞口,該幼蟲身體僵直,動也不動,顯然是被雌蜂打了「麻醉劑」。雌蜂會查看洞口是否能讓幼蟲獵物進入,覺得洞口太小,雌蜂立刻加大清理,動作乾淨俐落;俟洞口足夠大時,以大顎咬住獵物頭部,以倒退方式將獵物拖入洞內。洞中產卵之後,雌蜂立刻出洞,扒土回填,將洞填滿,「恢復原狀」,然後飛離而去。填土做得極為踏實,絕不像人類施作工程那樣偷工減料,洞口還一再斟酌置放泥塊或石塊以為掩護,其思慮之週密,讓雄子眼界大開。
斑節細腰蜂挖洞過程中,可能覺得雄子並無危害動作,由開始的充滿警戒,變成「視雄子如無物」,讓雄子可以近距離順利拍照,真是太爽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同時有二隻斑節細腰蜂挖洞築巢,各據一方,彷彿比賽誰動作較快,讓雄子左顧右盼,顧此失彼,幾乎亂了方寸,不知要先拍誰?因而漏失許多精采畫面。
斑節細腰蜂〔Ammophila clavus subsp. clavus (Fabricius,1775) 〕係細腰蜂科蜂南方亞種屬(Genus Ammophila)的成員,體型纖細,體長約2.5公分上下,頭胸部及錘腹黑色,腹柄細長,為細腰蜂科中最長者,翅膀細狹褐色透明,長不及腹端。雌雄顏色有別,雄蜂腹柄黑色,雌蜂腹柄為黃褐色,中間有一小截黑色,各腳細長,後腳最長,各腳基節、轉節黑色,腿節、脛節及跗節上段紅褐色或棕褐色,跗節下段灰褐色。
等待二隻斑節細腰蜂完成工作,各自飛離,雄子偶一抬頭,這才發現,涼亭外不知何時已經細雨霏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