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植物莖葉上有蚜蟲聚集,幾乎一定吸引各種螞蟻(包括黑棘山蟻)前來,形成互利共生的現象(上)(下)
蚜蟲分泌蜜露,供應黑棘山蟻舔食,黑棘山蟻則保護蚜蟲不受肉食性瓢蟲獵食,雙方各蒙其利(上)(下)
小小昆蟲,為求生存,懂得互利共生,人類為萬物之靈,卻永遠紛爭不斷,有時真有人不如蟲之嘆!(上)(下)
黑棘山蟻大顎巨大尖銳,咬人不放,其劇痛有如遭到蜂螫(上)。體色黑色至灰黑色,具絲緞般光澤,背上有8枚棘刺,體型雖小,予人凶悍之感(下)
時間:07/10-18/2019
地點:台糖高雄花卉農園中心
蟻科棘山蟻屬(Genus Polyrhachis)的黑棘山蟻[Polyrhachis dives Fr. Smith, 1857 ],又稱黑棘蟻、雙齒多刺蟻,係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十分常見的蟻類。
這一款蟻,體長約0.7公分,體色黑色至灰黑色,陽光下呈現微弱的絲緞般光澤,胸背板前緣具2枚棘刺、中胸後緣有2枚較短棘刺,後胸有2長2短的棘刺,胸背共有8枚棘刺。
雄子常在野外拍照時,不小心碰觸到牠們,大部分黑棘山蟻立刻迅速的紛作鳥獸散,少數卻會馬上反擊,牠以黑色巨大尖銳的大顎咬你手部,呵呵,平心而言,其刺痛與遭到蜂類螫叮幾無軒輊。幸好被咬部位痛則痛矣,卻不會發炎紅腫,一段時間就恢復正常。顯然牠的唾液是無毒的。
單隻個體的黑棘山蟻常在植物的莖葉或枝幹間爬行,速度很快,絕少停留,明顯是在尋找食物。如果數量不少的黑棘山蟻集體停留在莖葉枝幹間,即使生人接近,牠們也不會落荒而逃,一副氣定神閒模樣。那幾乎可以確認牠們正在大快朵頤,「民以食為天」,昆蟲也是,一旦食物在前,只想到肚子,不考慮其他也。
如果仔細觀察群聚的黑棘山蟻,你會發現其停棲的莖葉上有許多蚜蟲聚集,蚜蟲鮮少遊走移動,倒是黑棘山蟻在蚜蟲周邊來回尋覓,原來牠在舔食蚜蟲分泌的蜜露(honeydew)呢。
黑棘山蟻與蚜蟲並非分開來就不能獨自生存,而是如果共生對雙方都有好處,這種關係有個名詞叫隨意性互利共生(Protocooperation)。蚜蟲分泌的蜜露含有海藻糖成分,係黑棘山蟻血液中不可或缺的成分,黑棘山蟻雖屬雜食性蟻,對甜甜的蜜露可說百吃不厭,那是牠血液所需的東西。而蚜蟲分泌蜜露變相賄賂黑棘山蟻,為的是依靠黑棘山蟻保護,免遭肉食性瓢蟲的獵食,降低繁衍族群的數量。黑棘山蟻為能持續保有蜜露可食,當然不容瓢蟲獵食蚜蟲,以致減少或斷絕了蚜蟲蜜露的供應。因此,野外見到蚜蟲群聚,幾乎都有包括黑棘山蟻的螞蟻混跡其間,雙方共生,各得其利也。倒是瓢蟲因為黑棘山蟻的阻擋,獵食的對象相對就減少了。
近些日子在園區低矮的草本植物上遇見多處黑棘山蟻群聚,由於連續多天下雨,以為地下積水潮濕,黑棘山蟻「登高」避水。其實是黑棘山蟻集體在舔食蚜蟲分泌的蜜露。蚜蟲擠滿莖枝,幾乎都不動,以蜜露吸引黑棘山蟻前來覓食,靠著黑棘山蟻保護,瓢蟲看得到吃不著,徒呼負負罷了。
黑棘山蟻與蚜蟲的互利共生,剛好是一個比較常見的例子,其他種類的螞蟻與蚜蟲,亦復如是。
小小昆蟲,為了生存,懂得互助合作,各蒙其利。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紛爭永遠不斷,有時真要感歎「人不如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