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剛羽化不久的褐翅葉蟬(上)(下)



此時外骨骼尚未完全硬化,有翅不能飛,有腳不能跳,只能馴服,任人宰割了(上)(下)





其外觀動作與平常所見的褐翅葉蟬迥然有別(上)(下)

時間:06/26/2013

地點:大社觀音山

 

 許多不完全變態昆蟲的若蟲或完全變態昆蟲的蛹,剛剛羽化為成蟲時,有如哺乳類動物的分娩一樣,「新生兒」總是最脆弱最無能為力自保,因此羽化都會躲在隱密處或利用夜間進行,避免遭到天敵獵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昆蟲淚滿襟」,那可不妙。

 剛羽化的昆蟲也許只能緩慢的行走或移動而已,有翅不能飛,有腳不能跳,有大顎(或螫針)也不能自衛,牠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等待,等待外骨骼逐漸硬化,翅膀逐漸乾燥,始能正常活動,開始成蟲的生活。

 這段等待期間,你會發現,許多昆蟲的體色是單一顏色的,或與成熟成蟲的體色斑紋有別,隨著身體逐漸「硬朗」,體色慢慢蛻變,斑紋或斑點也逐漸出現該昆蟲應有的「特徵」。

 由於剛羽化的昆蟲大皆躲在隱密或陰暗處,必須「正常」了才會「公開亮相」,外出活動,所以在野外看到剛羽化昆蟲的機會不多。雄子雖然並不執意尋找剛羽化的成蟲,但如果遇到了,卻也難免心中雀躍不已,畢竟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能夠觀察或欣賞不同階段成蟲的體色斑紋變化,「哇喔!怎會這樣?」「想都想不出呢。」你會對大自然的奧秘嘖嘖稱奇!更重要的是剛羽化的成蟲「行動不便」,雄子可以輕鬆拍,搞不好還來個強迫「指上版」,一切都在掌控中,「唾手可得」,人生得意,莫若此也。

 那一天,在禾本科植物的莖上遇到了一隻褐翅葉蟬,模樣兒與平時所見的褐翅葉蟬不太一樣,好奇心起,接近微拍,牠竟然無動於衷,並不逃離。初以為是隻「死物」,以指觸之,牠卻向前移動,數步而止。將牠引至指上,仔細觀察,恍然大悟:原來是剛羽化不久的褐翅葉蟬。

 葉蟬科的褐翅葉蟬〔Tartessus ferrugineusWalker,1851,其體長約1公分上下,頭、前胸背板及小楯板黃綠色具光澤,頭部前緣弧狀,具黑色橫帶,複眼橙黃色,具2條橫紋,上方橫紋黑褐色,下方橫紋棕紅色,各腳腿節黃綠色,脛節以下橙褐色,上翅褐色或灰褐色,腹背黑褐色具橙黃色環紋,端部尖細。

 所見的褐翅葉蟬,除了十分溫馴,遇見生人接近都不懂得逃之夭夭,與其習性迥然有別外,其體色鮮嫩,尤其翅膀,淡褐色透明,俯瞰上翅可隱隱見到下翅,最明顯的是雙翅並未像平常所見合併呈屋脊狀,而是張開,露出腹背,展翅不為飛行,那是為什麼?不得不讓人懷疑是否在晾乾翅膀呢。以上種種都具體呈現這一隻褐翅葉蟬是剛羽化不久的成蟲。

 體色鮮豔嬌嫩,雙翅透明開展,溫馴而不畏人,密切「配合」拍指上版,呵呵,是不是與常見的褐翅葉蟬迥然不同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ch400109 的頭像
    fch400109

    雄子自然筆記

    fch400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