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背艷紅,翅鞘具刻點呈縱斑排列,停棲葉上,萬綠叢中一點紅,極易被發現(上)(下)
以薯蕷科植物的葉片為食,相當單一(上)(下)
翅鞘上的刻點呈縱斑排列,十分明顯(上)
胸腹面黑色,其為黑腹長頸金花蟲應無疑矣(上)
觸角11節黑褐色,基部3節褐色;腿節脛節黑色具部分紅褐色(上)
生性敏感,生人一靠近,不是飛走,就是掉落地下隱藏,遇騷擾偶有裝死現象(上)(下)
薯蕷科植物為其食草(上)
時間:06/06、27;07/05、06/2012
地點:大社觀音山
金花蟲科中的長頸金花蟲屬(Genus Lilioceris),台灣物種名錄登錄有9種,其中的黑腹長頸金花蟲、菝葜長頸金花蟲及蓬萊長頸金花蟲三種,外觀極為近似,其頭部、前胸背板及翅鞘均為鮮紅色,翅鞘上均有刻點呈縱斑排列,相關圖鑑雖然將這三種金花蟲的區別解說得極為詳盡,譬如說黑腹的胸部面板及腹面黑色,菝葜及蓬萊則為紅色;菝葜與蓬萊之間也有差異,例如後者翅鞘上的刻點於後段不明顯或消失等等。對我而言,這都不難了解,只是野外拍照時,三者卻常常混淆不清,成為棘手的問題。我想原因有二:一是這三款金花蟲,食性單一,生性都相當敏感,一見生人靠近,立刻快閃,拍照不太容易;二則這三款金花蟲,即使拍到牠啦,由於體色均十分艷麗,極易反光,體背上的刻點縱斑往往糢糊不清,不易辨識;即使體背上刻點拍清楚了,胸腹面板卻又不易拍到,辨識上依然困難重重。其實,如以「捕捉」方式來仔細比對,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可我又不願「強蟲所難」,所以數年來雖然拍過這三款金花蟲,po文介紹時概以「長頸金花蟲」稱之,說來實在有點「牛」呢。
近月來拍到甚多的這三款金花蟲,總算辨識出其中的黑腹長頸金花蟲〔Lilioceris egena(Weise,1922)〕了。偷偷告訴你,因為拍到牠的黑色的腹部啦,對別人而言這也許很簡單,對我來說卻是大不易!黑色腹部除「黑腹長頸金花蟲」外,再無其他種。這種體長約0.9公分上下的金花蟲,頭部紅色,前胸背板紅色,狹長中間內凹似頸,翅鞘也是紅色,具刻點呈縱斑排列,觸角、中胸及後胸腹面均為黑色,觸角基部3節褐色,腹部黑色,此命名之由來。各腳黑色,腿節脛節有部分紅褐色。
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棲息於薯蕷科植物上,以其葉片為食。天晴時,常見其停棲在各種植物的葉表上休息,因為體色艷紅,雖然體型不大,卻很容易被發現,「萬綠叢中一點紅」嘛。接近牠時,幾乎都立刻飛逃而去或掉落地下隱身不見,受騷擾時也會裝死以欺敵,但似乎表現的機會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