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屬地棲性昆蟲的小扁頭蟋蟀(上)(下)

 

常於地面上活動,啃食植物的根莖葉或果實維生(上)(下)


雌雄外觀近似,區別有二:一為雌蟲上翅翅脈縱向或斜向交叉,雄蟲翅脈呈漩渦狀;二為雌蟲腹端具細長產卵管,雄蟲則無(上)(下)


頭部前緣向外向上突出,狀似棺木前頭,此為頭蟋蟀屬之共同特徵(上)(下)


白天偶見,夜晚趨光(上)(下)

 

時間:06/01/2012

地點:高雄大崗山

 

 台灣的蟋蟀,依其生活習性可分地棲性、草棲性及樹棲性三類,其中又以地棲性的蟋蟀種類最多,除了俗稱肚伯仔、肚猴的台灣大蟋蟀會挖地洞,棲息其內外,其他地棲性蟋蟀白天常躲藏於地上洞穴、磚瓦或枯葉等陰暗的細縫中休息,到了晚上才外出覓食活動。

 發現地棲性的小扁頭蟋蟀純屬意外,可能在樹林下行走,步伐沉重,驚嚇到牠棲息的地方,讓牠感到危險,於是棄巢逃命,因而現身。

 蟋蟀科頭蟋蟀屬的小扁頭蟋蟀 Loxoblemmus equestrisSaussure,1877)〕,體長1.2-1.8公分,頭部黑色圓扁狀具光澤,前緣有一條淡黃色橫斑,後緣有4條黃褐色縱斑,長不及前緣;觸角褐色絲狀甚長,其長超過體長;前胸背板黑褐色無光澤,布有不規則褐色斑紋,上翅褐色至黑褐色,雄蟲上翅的翅脈具漩渦狀紋,雌蟲則為縱向或斜向交叉;下翅細長,末端呈束狀露在腹端外;雌雄腹端均有2條尾絲,雌蟲腹端另有一條細長的產卵管;各腳黑褐色據灰白細斑,後腳腿節粗大,其脛節密布尖銳棘刺。

 普遍分布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夜晚具趨光性,雄蟲會鳴叫,雌蟲則無。以植物的根莖葉或果實為食。由於後腳腿節粗壯,善彈跳,亦會飛行,但飛行距離不遠。

 頭蟋蟀(Loxoblemmus)屬的蟋蟀,台灣物種名錄登錄10種,該屬又有稱之為棺頭蟋屬者,係其頭部一般前緣均向外突出,形狀有如棺木的前頭,故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ch400109 的頭像
    fch400109

    雄子自然筆記

    fch4001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