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溪水邊,短腹幽蟌的雌蟲難得一見(上)(下)
雄蟲倒是天天在溪水邊徘徊流連(上)
溪邊能見到雌蟲,總是在交尾時刻(上)
雄蟲有強烈的領域性,此無他,排除造成牠與雌蟲交尾障礙的第三者也(上)
交尾呈現心字型,我愛妳的心有如是者,呵呵,相當羅曼蒂克喔(上)
時間:09/09/2011
地點:高雄中寮山
自從4月15日在中寮山區一處小溪谷邂逅了短腹幽蟌的雄蟲之後,每次到該地拍照,總會見到數隻短腹幽蟌的雄蟲在溪谷週邊徘徊停棲,幾乎沒有例外。可怪的是雌蟲竟然難得一見,偶而見到的雌蟲都是在「交尾」時刻,除了交尾,雌蟲幾乎是隱形不見的。
屬於幽蟌科的短腹幽蟌 〔Euphaea formosa(Hagen,1869)〕,又名台灣蜻蛉,為台灣的特有種豆娘。其體色以灰黑為主,雄蟲體長約4公分,頭胸部黑色,合胸側視有橙色或橙紅色的魚鉤狀斜斑紋,腹部前段橙褐色或紅褐色,後段黑色,上翅透明,下翅距翅基1/3處至翅端附近黑紅褐色。雌蟲體長較短,約3.4公分,合胸灰黑色,側視為黃色斜斑紋,腹部黑色,側視有一條黃色縱斑,下翅黑褐色,翅基附近顏色較淡,翅端透明。
雖然是台灣特有種豆娘,其數量甚多,每年四至十二月在有水的溪谷、溝渠、沼澤或池塘等普遍可見。
基本上,短腹幽蟌飛行速度不快,也不太怕人,極易親近觀察或拍照,較之其他豆娘一見生人接近就立刻逃之夭夭,可說極具親和力了。
據了解:雄蟲常常在溪水附近徘徊,其目的十分明顯,牠係等待雌蟲出現,可以「捷足先登」取得與雌蟲交尾的機會。由於擔心競爭者來「奪愛」,雄蟲看到其他雄蟲接近牠的勢力範圍,幾乎都會立刻起身驅趕,將對方趕走以絕後患。雌蟲何時出現呢?也許三天、五天,或者七天十天?總得等到雌蟲發育成熟,具有繁殖能力吧。未成熟的雌蟲,生活領域不在溪水邊,也不會親近溪水,只有等到需要繁衍後代時,牠才會在溪邊出現,雄蟲老早在溪邊「守株待兔」,恭候久矣。昆蟲其實也蠻聰明的,短腹幽蟌或包括所有的蜻蛉目昆蟲,都會選擇在溪水附近交尾,此無他,因為交尾結束之後,雌蟲會立刻產卵,牠必須將卵產在水中,「就近取材」,既方便又迅速。雄蟲大率都會在一旁護衛,其居心昭然若揭:那可不是甚麼「愛心呵護」,而是預防其他雄蟲趁機「打劫」,再度與雌蟲交尾,造成將來雌蟲產下的卵孵化,可不一定保證是牠播的「種」呢。產完卵之後,大功告成,雌雄立刻「勞燕分飛」,誰也不認識誰了。
今日偶然的在距離溪水數十公尺的竹叢枯枝上,終於遇見了短腹幽蟌的雌蟲,屈指一算,距首次見到短腹幽蟌的雄蟲已經近五個月之久,真是不容易。數隻雌蟲分開停棲,極為溫馴,接近拍照,牠們可說老神在在,不為所動,至多是短暫飛離,繞一圈,又飛回原地,數秒鐘而已。彷彿那根枯枝是牠的「家」,不因外力影響之故而離開呢。對我而言,正是求之不得之事,拍蟲如果都像短腹幽蟌這麼容易,哇喔,那不知有多好。
〔註〕延伸閱讀:搏感情有效喔--以短腹幽蟌(雄)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