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羽化的八條瓢蟲,守著蛹蛻不動,等待身體硬朗(上)(下)
成蟲的八條瓢蟲(上)(下)
剛羽化的八條瓢蟲,翅鞘橙黃,毫無雜色斑點(上)(下)
羽化已經一段時間的八條瓢蟲,翅鞘上的斑點鮮明,還守著蛹蛻,捨不得離去(上)(下)
成蟲的波紋瓢蟲(上)(下)
剛羽化的波紋瓢蟲(上)(下)
不動如山,養精蓄銳(上)(下)
成蟲的六條瓢蟲(上)(下)
剛羽化的六條瓢蟲,翅鞘橙黃近淡褐色,無斑(上)(下)
剛羽化不久的六條瓢蟲,翅鞘橙黃無斑,已經離開蛹蛻,開始覓食(上)(下)
時間:11/24、26/2010
地點:大社觀音山
近來在觀音山上看到甚多八條瓢蟲於禾本科植物的葉片上棲息活動,由幼蟲、蛹至成蟲,數量極多,難得一見;幼蟲與成蟲的捕食蚜蟲,成蟲的交尾等,看得眼花撩亂,目不暇給。
我曾po了一篇介紹八條蚜蟲的文章〔註1〕,這種肉食性瓢蟲,體長0.58-0.68公分,體色橙黃,左右翅鞘上各有4列黑色橫斑紋(或斑點),因而得名。但是八條瓢蟲翅鞘上的斑紋(或斑點)卻頗具變化,有3條、4條及無斑紋等個體,斑點也有大小或多寡之變化等。不過辨識上並不困難,可由其黑色的前胸背板上之前緣及左右邊均有橙黃色邊線的「特徵」來判斷。
我曾經見過翅鞘橙黃色,毫無一絲斑點的八條瓢蟲,直覺上就認定牠是斑型變異中屬於無斑紋的個體。今日又在禾本科植物的葉片上看到牠,數量頗多,卻讓我的認定產生動搖。因為,翅鞘橙黃無斑的八條瓢蟲大部分都停棲在蛹蛻上,一看即知是剛剛羽化的成蟲,戳破蛹殼而出,正在等待身體翅鞘變硬,所以幾乎都不動的,你近身微拍或搖動枝葉,牠幾乎無動於衷。並不是牠不著急不擔心,而是動彈不得,「心有餘力不足」也。難道無斑紋的變異個體只是剛羽化的成蟲之誤會?後來我又看到一隻停棲蛹蛻上的八條瓢蟲,翅鞘上已經顯現出黑色斑紋,難道牠已經羽化有一段時間,身體翅鞘變硬,體色也顯現出來,開始可以活動裕如了?
這種懷疑並非憑空想像,是有所本的。因為,我同時看到了剛羽化的波紋瓢蟲。波紋瓢蟲體長0.54-0.63公分,體背橙紅或橙黃色,翅鞘具波浪狀黑色斑紋;其前胸背板黑色,前緣左右各有一枚橙黃色斑點。可是剛羽化的波紋瓢蟲,翅鞘幾乎與剛羽化的八條瓢蟲一樣都是橙黃色,只是體型稍小。仔細分辨,前胸背板的斑紋(或斑點)明顯有所差異,六腳的顏色也稍有不同。波紋瓢蟲並無斑型變異個體,所以說剛羽化雖然翅鞘橙黃無斑,經過一段時間休息之後,翅鞘上會顯現波浪狀黑色斑紋,這,應該是合理的推論吧〔註2〕?
很巧的,我也看到剛羽化翅鞘橙黃近淡褐色無斑的六條瓢蟲。標準型的六條瓢蟲,體長0.45-0.55公分,翅鞘橙紅色,左右各具3條橫向排列且長短不一的黑色斑紋,其斑型變異超過20種,數目之多,保證讓人眼花撩亂。這隻單色無斑的六條瓢蟲,由其黑色的前胸背板前緣及兩側具白色斑紋,且左右斜伸2枚白斑紋至近端部中央,有如「八」字眉,可知是六條瓢蟲無疑;另有體色橙黃的六條瓢蟲,接近微拍,牠已經會逃走躲避,雖然速度不快,依我判斷應該是剛羽化不久卻已離開蛹蛻的六條瓢蟲吧〔註3〕?
由這些例子的共同性似乎可以推論:有某些種類的瓢蟲,由蛹剛羽化為成蟲時,翅鞘顏色單一,並無斑紋或斑點,必須等待軀殼翅鞘變硬之後,可以自由活動了,才各自顯現其種類特有的體色、斑紋或斑點?
是耶?非耶?
〔註1〕請參閱 翅斑頗有變化的八條瓢蟲
〔註2〕請參閱 波紋瓢蟲的體色
〔註3〕請參閱 六條瓢蟲的「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