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卵在木麻黃的假葉上,初齡若蟲群聚一起,因為太擁擠了,有點疊床架屋(上)(下)
初齡若蟲圍在卵殼邊上的畫面已經成為經典了(上)
中齡若蟲(上)
終齡若蟲(上)(下)
成蟲,體背上的細斑點有黃色及灰白色(上)(下)
椿象科的黃斑椿象可說是最為普遍常見的椿象了,體長1.8-2.3公分,體色黑色或黑褐色為底,胸背及上翅革質滿布黃色或灰白色細斑點,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喜歡群聚覓食,常見棲息於台灣欒樹上,或吸食樹液或交尾。
黃斑椿象動作遲緩,生人接近,一般並不急於逃走,只是警戒不動以對,遭受騷擾或受到威脅時,則分泌腥臭的氣味或驅敵或令天敵難以下嚥而逃過一劫。孩童時,不了解而抓黃斑椿象玩,手指留下腥臭的氣味,聞之欲嘔,久久不散。後來學乖,再也不抓牠了。對黃斑椿象可說印象深刻,當年都叫牠「臭腥龜仔」。
臭腥龜仔會分泌臭氣,體色灰暗又乏光澤,既不漂亮,也不討人喜歡。
不過,牠的若蟲體色鮮艷,卻相當漂亮呢。每次看到,總不禁讚嘆一番:歹竹出好筍呀!
黃斑椿象生活史屬於卵-若蟲-成蟲的所謂「漸進變態」。交尾之後的雌蟲通常產卵於葉片上,奇妙的是產卵的數目往往是偶數,且以12顆最常見,卵的排列也極為講究,常常以2-3-4-3形成一個近似三角形,不管由哪一個角算,都是2-3-4-3。卵經過數日孵化,就是若蟲啦。若蟲體型細小,近乎圓形,體背滿布紅色、黃色及深褐色或長或短的橫斑紋,十分艷麗。剛孵化的若蟲屬於初齡若蟲,如果完全孵化,常常可見12隻若蟲團團圍住白色卵殼不動甚久,不知是在休息?或養精蓄銳?或等待軀殼硬化?或……總之,「若蟲團團圍住白色卵殼」的畫面充滿美感,極為吸睛,拍照者幾乎都不會放過這個畫面,我常說這個畫面幾乎已經成為「經典」了。
「經典」畫面之外,當然也有非經典的景觀。一般而言,雌椿象會選擇比較寬闊的葉片上產卵,不知何故,我看到了雌椿象竟選擇在木麻黃樹的線狀小枝即假葉〔註〕上產卵,這麼細狹的空間,產卵不能依2-3-4-3方式排列,「因葉制宜」下,排成一列或兩列,卵的數目也或多或少,並不是非限於12粒不可。等到若蟲孵化破殼而出,假葉也無法讓若蟲圍住卵殼,這些初齡若蟲則擠成一團,就攀附在假葉上,依然保持不動如山狀。其習性並未因葉片寬窄不同而有所改變!
若蟲由初齡而到中齡、終齡若蟲時,體色灰黑色漸多,紅色黃色漸隱;「齊聚一堂」的情況消失,牠們分開,各自謀生尋找食物去了。至成蟲則蛻變成大家常見的醜醜的毫不起眼的灰黑色上滿布黃色或灰白細斑點的黃斑椿象。
果然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註〕木麻黃又稱木賊葉木麻黃,我們所見綠色細長如線的「葉」其實是小枝,真正的葉已經退化呈鱗片狀,長在小枝節間。習慣上稱小枝為「假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