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熟的紫紅蜻蜓雄蟲,體色黃褐色,腹部無黑色縱紋(上)(下)
也許剛羽化不久,生性溫馴,並不怕人,可停棲手指上表演特技(上)(下)
想像得出來其成熟時體色轉變為紫紅色嗎?(上)(下)
未熟雄蟲各階段體色不太一樣,這隻體色黃褐色較深,複眼已由淡紅褐色轉為紅色(上)(下)
成熟的紫紅蜻蜓的雄蟲,野外最為常見的蜻蜓之一(上)(下)
相當閉思難見的的雌蟲,辨識也不太容易,因為與其他種類的雌蟲體色外觀極為近似(上)(下)
其特徵是合胸側視具4條斜斑紋,腹部兩側有黑色寬縱斑,腹背中央還有1條細縱線(下)
時間:09/27/2010
地點:大社觀音山
蜻蜓科的紫紅蜻蜓係以雄蟲的體色來命名的,顧名思義,成熟的雄蟲體色紫紅色,體長在3.4-3.9公分之間,乍見之下,相當顯眼,在各種蜻蜓中可說獨樹一格。因為全身紫紅色的蜻蜓,「只此一家,別無分號」,雖與一身大紅的猩紅蜻蜓有點類似,但是二者體色差異還是極為明顯,要混淆搞錯可不容易。所以,野外看到全身紫紅色的蜻蜓,幾乎可以一口咬定:「紫紅蜻蜓」!
成熟的紫紅蜻蜓雄蟲辨識容易,可是未熟的雄蟲呢?
可就很難說了。
圖鑑上說紫紅蜻蜓的雌蟲體色黃褐色,複眼上褐下灰,合胸側視具4條深褐色波狀斜斑紋,腹背具1條黑色縱線,側視兩邊各有1條黑色縱斑。「未熟雄蟲近似雌蟲,但腹側及背上無縱走的黑色斑紋」。雖然敘述相當清楚,可是落實到「實物」,卻讓人搞了老半天,不敢立即判斷是否就是未熟的紫紅蜻蜓雄蟲呢。原因無他,許多種類蜻蜓的雌蟲幾乎體色都是黃褐色,其間的差異可能僅是某些斑紋不同而已,換句話說,雌蟲之間差異極微,辨識已經不易,若再加上「體色近似雌蟲」的未熟雄蟲,不被搞得頭昏眼花才怪!花了許多時間,眼睛都要「脫窗」了,極可能「勞而無功」呢。
因此,總將辨識蜻蜓的雌蟲或未熟雄蟲「視為畏途」,能避則避,能閃則閃也。
今日在觀音山上拍到一隻黃褐色的蜻蜓,牠就停棲在禾本科植物的葉尖上,相當溫馴,並不怕人。對我這拍照的人而言是「最受歡迎的昆蟲」啦,可以不費吹灰之力,輕易的拍照。牠偶而飛離,數秒之後又自動飛回原來停棲的葉尖,少了「追逐」之力,更令人雀躍的是牠毫不畏縮的停棲在我手指上,一副「我才不怕你會對我怎樣」神態。哇喔!不怕才好,我正可以大拍特拍呢。
拍照容易,可是,牠是誰?我得辨識牠的身分,這下子難倒我了。這有甚麼難,牠不是蜻蜓嗎?廢話,當然是蜻蜓,我要知道牠叫「甚麼」蜻蜓呀!第一次拍到全身黃褐色、包括翅脈都是黃褐色的蜻蜓,合胸側視其前緣及下緣各有一條深褐色斑紋,比對圖鑑竟找不到哪種蜻蜓是相符的?
不信邪?最後以最笨拙的方式:一隻隻比對,包括成熟或未熟的雄蟲雌蟲,喝!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就是你:未熟的紫紅蜻蜓的雄蟲!
紫紅蜻蜓分布在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之溝渠、溪流或池塘等水域,南部地區全年可見,數量甚多,屬於普遍常見的蜻蜓。成熟的雄蟲最為常見,但雄蟲自羽化到完全成熟期間,體色頗有變化,這也是辨識困難原因所在,至於黃褐色雌蟲則體色始終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