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小蜂一種(上)(下)
體型雖小,複眼紅色相當顯眼,後腳基節腿節粗壯,十分特別(上)(下)
生性機警,動作靈敏,稍加接近,立刻溜之大吉(上)(下)
屬於寄生性小蜂,是螵蛸的殺手(上)(下)
觸角端部黑色,腹部大部分為黑色,前中腳腿節黑色,與上述的螳小蜂不太一樣,具細長產卵管,疑係同科屬同種的雌蟲或不同種的螳小蜂(上上)(上)(下)(下下)
時間:09/11-17/2012
地點:大社觀音山
野外找蟲拍蟲,常在禾本科植物如五節芒、菅芒的葉背上看到螳螂的螵蛸。螵蛸係交尾之後的雌螳螂產卵之際,自體內分泌像泡沫膠質的化學物呈圓狀,再產卵於內,數小時後卵囊硬化,稱之螵蛸,其作用在保護卵的安全,能夠順利孵化。
螵蛸初為乳白色,隨時日變為褐色,像風化的塑膠,大部分天敵對它興趣缺缺,因此螳螂的卵應該都可以順利孵化為若蟲了?事實不然,自然界裡相當奇妙,常常一物剋一物,有一種小蜂,專門以螵蛸內的卵寄生以繁衍後代。
那就是螳小蜂!
螳小蜂是通稱,顧名思義,係與螳螂有所關聯的蜂類,屬於長尾小蜂科(Family Torymidae) Podagrion屬,台灣物種名錄登錄10種。交尾之後的雌螳小蜂,會尋找製造不久的螵蛸,將長長的產卵管插入螵蛸內產卵,孵化的幼蟲即以螳螂的卵為食,直至化蛹羽化為成蟲後,才會鑽出螵蛸離去。
螳小蜂十分細瘦,體長不超過0.5公分,生性相當機警,遇到牠除非雌蟲正在產卵,無法脫身,否則總是立刻逃之夭夭,拍照不易;體型又那麼小,近看都看不清,拍照當然很難對焦。因此,數年來對牠可是興趣缺缺。
近日一個機緣偶而拍到牠,初亦不以為意,後來在電腦螢幕放大一看,哇喔!外觀體色還頗有可觀呢。其頭、胸背藍綠色具金色光澤,複眼紅色,觸角屈膝狀黃褐色,腹部黃褐色,腹端一截黑色,翅膀透明,前、中腳及後腳跗節黃褐色,後腳除跗節外均黑色,基節粗長,腿節膨大,下緣有一排銳利棘刺,脛節較細呈弧狀內彎。由於後腳相當「特別」,本以為是小蜂科中的粗腿小蜂的一種,可體型卻無粗腿小蜂的粗壯,又粗腿小蜂對螵蛸並不感興趣,後來方知,原來是螳小蜂。螳小蜂雌雄外觀體色相似,雌蟲腹部較雄蟲寬肥,腹端具細長產卵管。
這一款螳小蜂不詳學名,就暫稱螳小蜂吧!
留言列表